司马迁死后百余年,班固者作《汉书》的体例几乎全仿于《史记》,这是为第一部模拟《史记》的著作。
不同之处在于《汉书》则为断代的,开始于汉之兴,而终结于西汉之亡。
这本《汉书》是记载整个西汉一代历史的著作,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。
1
《汉书》|经四人之手,前仆后继
班彪曾续补《史记》,作《后传》六十五篇。
这个班彪死后,班固修补、续写父书,居然被人告发私改国史,他还因此入狱。
后来,其弟班超上书力辩,说明著书意图。
汉明帝欣赏班固的才能,释放了他,并任她为兰台令史,转而提拔他为郎官,让他继续撰写《汉书》。
经历二十多年,班固大致完成了这部著作。
可惜,永元元年(89年),从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,为中护军。
三年后,窦宪因擅权被杀,班固因此受牵连,而不幸死于狱中。
事实上,班固字孟坚,陕西成阳东人。十六岁入太学读书。二十岁在家,开始整理其父班彪所作《太史公记后传》,立志续就其业。
永平元年,也就是58年开始写作《汉书》,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,终于完成大半,因窦宪案牵连而死。其妹班昭及待诏马续受诏续完八表和《天文志》。
听说泰山上的水滴可以穿透石头。
真的是“水滴石穿”,只要功夫到了,自然会成功。《汉书》的写作也是如此!
2
《汉书》|模仿与超越
《汉书》因袭《史记》处甚多,如汉初至汉武帝以前的历史事件,即多抄自《史记》,至于其纪、传、表、志的结构,更是模仿《史记》而来。
但是,这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班固所首创的王朝断代史的体例,为后代修史提供了一个范式,其影响和意义,并不亚于司马迁所开创的纪传体。
他开设了地理、文化等情况的专章。
尤其是《食货志》、《地理志》和《艺文志》更是成了经典文献。
由于《史记》只写到了汉武帝时期,于是班固的父亲班彪为《史记》作了《后传》共计六十五篇。
班彪去世之后,班固继承父亲的遗志,完成了这部《史记》的后续之作。
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《汉书》的几个经典语录:
《汉书·董仲舒传》日:“临渊羡鱼,不如退而结网。”
意思就是说,你站在河流旁边渴望得到鱼,不如利用这个时间做好一张渔网,方能得到想要的鱼。
这句话告诉世人与其花时间、花精力去做一些毫无作用的事情,不如脚踏实地地致力于解决问题的行动中。
《汉书·高帝纪上》:“兵出无名,事故不成。”
意思就是说,一个国家在没有正当理由的时候出兵打仗,是不能取得成功的。这句话告诫后人做事情时不可师出无名。
《汉书·东方朔传》日:“水至清则无鱼,人至察则无徒。”
此书是多人完成,语言风格不同,才华不同,众人拾柴火焰高,整个《汉书》在语言的丰富多彩,这个方面可能已经对《史记》有所超越。
事实上,它沿用《史记》的体例,但是略有变更,改“书”为“志”。
改“列传”为“传”。
改“本纪”为“纪”,
它没有“世家”。
全书包括纪12篇,表8篇,志10篇,传70篇,共100篇,记录了自汉高祖六年,至王莽四年,共230年的历史。
因为《汉书》是奉诏而作,虽然组织严密,结构整饬,典雅规范,但它不像《史记》那样富于情感,缺乏《史记》那样的个性、风采和强烈的批判精神。
《汉书》语言简练,比如写文景之治这一段:
孝文皇帝临天下,通关粱,不异远方;
除诽谤,去肉刑,赏赐长老,收恤孤独,以遂群生;
减耆欲,不受献,不诛亡罪,不私其利也;
除宫刑,出美人。
汉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汉历史记载,虽然《汉书》基本上移用了《史记》,但由于作者思想境界的差异和材料取舍标准不一,移用时也常常增补了一些新内容。
如《贾谊传》增加了“治安策”,《晁错传》补入了“教太子疏”、“言兵事疏”、“募民徙塞下疏”、“贤良策”。
《邹阳传》增补了“讽谏吴王濞邪谋书”,《公孙弘传》补入“贤良策”等,它在不少人物的传记中增加了一些史事。
据司马彪《续汉书·天文志》所载,马续补修的仅为《天文志》该书体例与《史记》大略相同。
但由于它喜用古字古训,比较难读,东汉末年,已开始出现注音释义,魏晋南北朝以后出现的《汉书》音注更多。
唐朝的颜师古汇集了前人二十三家的注释,纠谬补阙,完成了《汉书》新注。
至清末又有王先谦作《汉书补注》,征引的专著和参订者多达六十七家。
颜、王的注本,是《汉书》旧注的代表作。
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《汉书》标点校勘本,它以《汉书补注》本为底本,参校了北宋景裙本,已经比较完善。
正如清代赵翼在《廿二史札记》中说,《汉书》“凡经四人手,阅三四十年始成”。
也就是说,此书是班固一家人的努力,经过四个学者,前仆后继才最终完成,前后算下来,耗时差不多四十年,真的是一部精品力作了。
作者|龚柳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