汽车跨国公司在中国干什么?

导读: 现在,国内外所有的跨国公司都已经进入了中国市场,中国汽车工业已经不缺少制造技术了,但雷诺、菲亚特、克莱斯勒依然在中国寻找着合资伙伴,有的已经开始在中国建厂;已经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,在研发产品时已经将中国市场的特点考虑进去,甚至加入中国元素。所有这些,目的都一样,就是希望在中国的利益化,客观上压缩了自主品牌在中国市场中的利益。

典型的例子就是关于少部件国产化问题上的博弈。中国希望的是,通过引进新产品带动中国自主的少部件体系的建立,形成完整的、自主的上游供应链。而当奔驰、宝马、克莱斯勒、VOLVO发现关于少部件国产化政策影响他们进入中国的速度时,居然反客为主,要求本国政府到WTO去起诉中国政府,要求取消相关政策。由于,当初我国并未真正理解WTO的相关条款,因此被对方暗算,在WTO输掉了官司。从表面看,现在我们能够生产大多数少部件,但由于《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少部件进口管理办法》的废止,以后跨国公司可以限度地使用其母国生产的少件,同时在转让技术时设定更多的限制,从而达到其母国利益的化、跨国公司利益的化。我们一些少部件厂,未来可能面临丢掉新产品订单的危险。在没有相关政策支持的条件下,我国少部件企业丢单的可能性将随着人民币升值而加大,随着国与国在经济层面博弈的日益激烈而加大。

在中国市场上,跨国公司一方面用标准来整合中国的少部件体系,另一方面用技术来源的依赖性来诱导中国企业,在中国形成围绕跨国公司的势力范围。而在这方面,我们刚刚开始建立一些技术联盟,如变速箱、轻量化等方面的联盟,我们对产业整合的广度和深度均不及跨国公司。

在跨国公司大举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时,欧盟、美国等主要工业加大了对中国产少部件的反倾销调查,甚至不惜违法WTO相关条款。应该说,这是在当前宏观经济环境下发达的战略选择,这个选择的核心是通过压缩中国对其市场的影响,扩大本国的就业,加大获取中国市场资源解救其本国经济的力度。站在他国的立场考虑,欧盟和美国的做法是正确的,是对本国人民负责的。从经济角度讲,每当经济危机的时候,贸易摩擦都会增大,当发达发现原本希望用来束缚中国的绳索(如WTO的相关条款)变成了自己颈上的绞索的时候,他们会抛弃原来的游戏规则,这很正常,因为他们的政府要对自己的国民负责、要对本国的经济负责,当然也有执政党、在野政党的利益在其中。问题是,在我们按照人家的游戏规则进行 积很应诉 的时候,我们有没有检视一下自己的问题?有没有制定一个长远的、发展战略性的规划?

显然,在汽车领域博弈的焦点是利益:中国要的是,建立独立自主的汽车工业体系,在国内外化背景下加速发展中国的汽车工业,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长期而有力的支撑。而跨国公司及其母国要的是,用中国市场解决其本国的经济危机问题,同时将中国发展对其国内经济带来的影响降到

小编点评:。中国汽车工业需要的是,在这场涉及国民经济长治久安的博弈中确定自己的长远发展规划。


(0)
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

相关推荐

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万网时代立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qulianxi@foxmail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