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的观点是高度浓缩精炼的,总能一语中的。
在评论写作课系列的上一篇文章中,新京报传媒研究(ID:xjbcmyj)和大家分享了在撰写新闻评论之前,如何选题和确定角度——选题需要关注公共利益,不同角度可让观点出新。在确定好一篇评论“写什么”之后,便是谋篇布局,下笔成文。
修炼继续,今天我们来谈《评论写作三讲之“怎么写”:论点、论据、论证》——这是议论文的三要素,同样是一篇新闻评论的骨和肉。一个好的选题和观点,终究还是需要透过鲜明有力的论点、准确丰富的论据、逻辑严谨的论证,才能呈现地更加透彻、有深度。
论点:观点鲜明,“一针见血”
一来,观点鲜明,才能掷地有声。诚然,世界上的大多数事情都并不是非黑即白的,中间存在着大块的“灰色地带”。在理解世界的时候,也应该鼓励人们可以更加包容地理解与自己不同的看法。但是,在撰写评论文章的时候,观点则必须鲜明。若是连写文章的人都观点摇摆,则在读者眼中文章毫无力量可言,陷入“听君一席话,如听一席话”的尴尬中。而对于有争议性的事件来说,观点鲜明尤为重要。
以最近引起争议的“逍遥镇胡辣汤”“老潼关肉夹馍”“库尔勒香梨”维权事件来看。依法维权还是“恶意诉讼”?事关知识产权等专业法律问题,这类事件还是有一定的争议的。若是做新闻报道,可以用比如《潼关肉夹馍协会状告200多商户,到底是维权还是为钱?》(界面新闻)《“想卖潼关肉夹馍先交10万块”是在“维权”还是“碰瓷”?》(新京报)这类探究式的立场成文。这类新闻报道往往也会全面、客观、平衡地呈现商户、协会、政府、律师等多方的看法。
但是写评论则不然。《“潼关肉夹馍协会”岂能“碰瓷维权”》(新京报)《别打着规范美食标准的幌子来牟利》(光明日报)《胡辣汤、肉夹馍争议:别因抢食会费“肥肉”,搞砸了地方名吃的饭碗》(半月谈)这样立场鲜明的文章,才能做到掷地有声,在舆论场上起到引领正确价值观的作用。这样的评论文章紧紧围绕自己的论点,对于新闻提出的争议做出明确的回答:“这恐怕更多是一种欺骗和恫吓。”
二来,评论写作务求“一针见血”。这是一种基本的写作能力,体现着评论员的认知水准与表达素养。有些文章,尽管围绕某个道理着墨不少,但文章絮絮叨叨,拉拉杂杂,总在本质外围打转,始终无法触及根本。好的观点是高度浓缩精炼的,总能一语中的。
性别问题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,也是一个敏感话题。涉及到性别话题的问题,总是由于无法彻底换位思考而引发许多争议。如之前的一系列“佛媛”“病媛”事件,就引起了很大争议。半月谈发表评论《“XX媛”背后绝不仅是性别对立》,强调了要警惕“泛标签化”的集体污名化,触及了这个问题里超越性别对立的本质问题。
最后,观点鲜明并不代表评论文章的撰写必须是“二极管思维”。对于不能支持自己文章观点的论述,我们也可以在文中提及。但是,这种让步是为了思维的呈现更加全面和科学,体现认知的全面性,避免文章有失偏颇,不能因此让文章落入混乱和观点模糊。在适度让步的同时,也需要讲明白反方观点的局限处和本文观点更加科学,最终目的还是增加自己观点的可信度。
上个月,河南郑州一社区颁布“禁狗令”,再次引发网友对该不该“禁犬”这个问题的激烈争论。事实上,对狗的态度完全不同的两类人,要相互说服并不容易。新京报撰写评论《九成业主同意社区“禁犬”,民意之上更要合乎法度》,在论证中也花了篇幅去讲尊重业主意愿、民主决策的合理之处,但进一步说到社区“禁犬令”不独要有民意基础,还要合乎法度,理清了法律和民意的关系,最终强调文章“社区“禁犬令”需要合乎法度”的观点。
能力越大,责任越大。一些主流媒体的评论文章发表后,会成为别的媒体确定立场的“定心丸”,甚至成为新闻本身。像《光明日报》这样专注于思想文化的官方媒体,其评论观点甚至会影响一个社会的发展方向(我们都知道发表于《光明日报》上的著名评论文章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》)。所以,越是鲜明、“一针见血”的观点,越是对评论者的能力素养和责任意识提出了极高的要求。
论据:资料搜集,需精耕细作
评论写作就像历史研究,需要索引与实证。评论员最好也具备“动手动脚找东西”的意识与能力,善于干“体力活”。评论者在资料搜集上精耕细作,一是利于提出洞见,二是可以精准论证,作出不同凡响的好文章。
寻找论据,要么调动已有知识,要么积极搜集资料。论据的来源有这么几个方面:①相关新闻;②类似案例;③已有观点;④专家说法;⑤数据;⑥政策;⑦法律。和观点一样,论据也要追求新颖和建设性。好比高中作文写作,总是提司马迁,不免落于俗套。这时,一个新颖的论据,便能使一篇评论文章脱颖而出。
尤其当一个事件涉及比较复杂的专业问题时,像法律、政策、专家说法此类的论据则尤为重要。为此,媒体邀请法律专家、政策研究专家作为特约撰稿人来直接撰写评论是一种常见的做法。这样可使文章中有更丰富的专业方面的论据,也与评论写作追求“专家之言”的目标相吻合。
论证:心中有数,方能逻辑清晰
一篇文章的论证,体现着作者的思维逻辑。常见的论证方法有①正论、②反论、③例论之分。落笔之前,不妨从宏观上对文章架构做统摄盘点,做到心中有数,方能逻辑清晰。写作过程若涌现其他灵感,这是锦上添花。
一般的评论写作套路是文首由头,后面论证,结构比例遵循“三七原则”(由头30%+核心观点论证70%)。但评论写作不必囿于定势。每一类型的评论,甚至每一种话题,写作结构都不可能做到完全统一,文章从来无定法。但一篇好的评论,一定是法度森严、不枝不蔓的。
像大学生得知摊主丈夫患癌排队买煎饼这样的事件,事件本身已经十分清楚。新京报也为此撰写评论《这些大学生排队买走的每张煎饼,都是一份人间温情 | 新京报快评》。这样的评论不必非要先讲事实再设定一条条的分论点,不妨采用夹叙夹议的模式,把事理寓于事件之中,足见温情。
观点的论证是一个人写作功底和学习能力的体现。想要在评论写作上有所精进,需要评论员下些苦功夫:狮子搏兔,亦用全力。又如稼穑耕种,勤施肥常拔草,庄稼才能茂盛,农民才能丰收。因此,评论员具备这样一些基本素质——
- 持续学习的能力
- 强大的即时学习能力:一万个小时专家、十万字专家
- 坚忍不拔的毅力
虽然这里和大家讲了许多评论写作的方法原则,但新闻评论毕竟不是拥有标准答案的考试题。新京报评论部副主编王言虎老师曰:“事实上,很多大家手笔,完全不在乎这一点。只要事实交代清楚,怎么评那是个人风格。现在市面上的评论套路化太严重,正确的废话太多,爹味太浓。优秀的评论员,要学会向这些弊病说不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