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人白天用“日晷”计时,可是到了夜晚没有了太阳,那该怎么办呢?根据生活经验的不断总结,古人把一夜划分为五更,采用“打更”人工报时。一代伟人孙中山的父亲曾经做过打更的更夫夫,是不是觉得很稀奇?
从图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,最上面的像汉字“丙”的尾部,古人觉得像鱼尾之形的打更器具。中间像一个棍子,它的头部略有装饰用来打击更具,使其发音。下面的是一个“又”,古文字“手”的变形。从整体来看,像手持器械敲打器具使之发声。
上面像鱼尾状的打更器物,下面是个“攴”字,意为手持器械敲打鱼尾形的物件,使其发出声音,人们听到之后便知晓时间早晚,便于安排生活作息。
上面这个字,可以分成左右两部分。左边上部像“丙”字,打更器具的形状,有的人认为是腰鼓,有的人认为是锣,从形体上看,“锣”的体型较小、重量较轻便于携带。下面是一个“口”,因为口可以发声,当人手持棍棒打击能够发出声音就像人之有口一样,可以用来报时。
根据东汉许慎在其著作《说文》一书中的记载:更者,改也,续也。从“攴”、“丙”声。依据《说文》体例:某字,从某,从某某,会意也。某字,从某,某声,形声也。可以知道“更”字的古文字是一个形声字。
“丙”字充当“更”字的声旁,打击可以发出声音的部位。“攴”字充当“更”字的形旁,提示手持器械敲打“丙”状的器物,才能发出声音,手持器械敲去打之状。
古人的时间观念中昼夜分明:日之出入,与夜为界。从太阳升起到太阳从西方落下这段时间为晝,可以理解为有太阳的时候。从太阳落山到太阳再次从东方升起这段时间为夜,可以理解为没有太阳的时候。
古代方士认为:日升于卯,落于酉;月生于酉,而死于卯。古人用十二地支计时,称之为十二时辰。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。从戌时到寅时划分为五更,时间是从黄昏日暮到平旦日升。
一更天戌时,又称之为“一更人”晚上七点左右,人们四处奔走,提醒人们回家吃饭。
二更天亥时,又称之为“二更锣”晚上8~10点这个时候人们吃完饭准备睡觉,所以古书上又叫做“人定”,人们都睡觉了,开始变得安静了。
三更天子时,又称之为“三更鬼”晚上10~12点,此时三更半夜,夜深人静,至阴至寒之时,也是武侠小说书上说的,夜黑风高,阴魂野鬼出没的时候。古人认为,白天为阳,也晚为阴。人为阳,鬼为阴。古人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生活非常规律。三更半夜,最好居家,不要出门,以免孤魂野鬼缠身。
四更天丑时,又称之为“四更贼”凌晨0~2点,这个时候公鸡开始打鸣古人又称之为“荒鸡”,也是人们睡得正沉之时 盗贼出没,关好门窗,防止偷盗。
五更天寅时,又称之为“五更鸡”凌晨2~4点,雄鸡叫的最有劲儿的时候,天都快要亮了,黎明时分。
从事打更作业的人,被称之为“更夫”,每更都要报时。常见的影视剧上有“天干物燥,小心火烛”。
这就是古代夜间的时间制度。还有一种就是利用水趋下的原理设计出来的“滴漏”根据水滴滴到多少刻度来确定时间的早晚。当然了,这两种夜间计时工具都会存在相应的误差,相比于没有时间的混沌状态。这显然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。